
通過多輪定向進化,團隊成功獲得優質2PS改造酶。其中L202G/G205S/M259L/L261C-2PS在大腸桿菌中的TAL產量比野生型高46倍、比報道過的最佳2PS突變型(L202G/L261N-2PS)高2.5倍;另一突變型L202G/L261C-2PS的催化效率(kcat)比野生型高44倍,比L202G/L261N-2PS高1.5倍(圖2A)。
通過測定米氏常數,作者發現L202G/L261C-2PS的催化效率雖然最高,但對底物malonyl-CoA的親和力低。相比于L202G/G205S/M259L/L261C-2PS, 它的低產量表明了酶和底物親和力對代謝反應的影響。作者利用合成生物學轉化了一條額外的代謝途徑,使大腸桿菌能夠通過丙二酸生成更多的malonyl-CoA。作者驚奇地發現,當malonyl-CoA濃度提高約三倍時,最優產量的突變型從L202G/G205S/M259L/L261C-2PS變成了擁有更快反應速率的L202G/L261C-2PS。這一現象顯著地展現了體內/體外的蛋白質工程的差異,并且強調了正確的選擇壓力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細胞內的選擇壓力通常很難通過體外實驗環境去模擬,因為像malonyl-CoA這樣的中心代謝物在體內會持續生成、高度調控并且維持在特定的濃度。

Yu Zhou,?Shuaizhen Zhou,?Scott Lyons,?Haoran Sun,?Prof. Jonathan V. Sweedler,?Prof. Yi Lu
ChemBioChem
DOI:?10.1002/cbic.2023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