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獲悉,該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揭示了有機質類型對金剛烷類化合物形成和演化的影響。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海洋和石油地質》雜志。
金剛烷類化合物是一類飽和的、具似鉆石結構的多環烴類化合物,具有較強抗熱降解和生物降解的能力,在高過成熟油氣中含量豐富。然而,現有的金剛烷指標在實際油藏中的應用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對金剛烷類化合物指標的影響因素研究不夠,阻礙了該類指標的實際應用。
科研人員對干酪根熱演化過程中金剛烷類化合物產率及金剛烷指標的演化特征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三種不同類型干酪根熱演化過程中金剛烷類化合物整體演化趨勢相同,即主要形成于生油和生濕氣階段,而在熱演化進入生干氣階段時遭熱裂解破壞。
與此同時,不同類型干酪根產金剛烷能力有差別(III型干酪根產金剛烷能力最低,其金剛烷產率與I型和IIA型相比,相差約5倍);I和IIA型干酪根中金剛烷主要來自于瀝青的二次裂解,而由于III型干酪根高碳數烴類產率低,其中金剛烷主要來自干酪根的初次裂解。
化學慧定制合成事業部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