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原子材料具有獨特的電子結構和最大化的原子利用率,在有機污染物(EOPs)的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應用潛力,但揭示自旋態水平上的內在反應機制仍是一項艱巨的挑戰。
基于此,浙江工業大學沈意副教授(通訊作者)等人報道了一種負載單原子鈦(Ti1)的共價有機骨架(Ti1/CTF),用于涉及吸附和光催化協同作用的兩階段過程,并證明了電子自旋狀態在調節材料固有活性中的重要作用。
自旋極化Ti1-N3/CTF-10顯著提高了2, 2, 4, 4’-四羥基二苯甲酮(BP-2)的吸附容量(453.285 μmol g?1)和降解動力學(2.263 h?1,比CTF-0快17.0倍),并在應用于天然水中具有長期穩定性(在七次循環中去除93.3%的BP-2)和低成本(4.45 kWh?m?3電能/次)。
通過DFT計算發現,在Ti1-N3/CTF-5和Ti1-N3/CTF-10中,自旋極化電子云分布明顯增強,而在CTF-0和TiO2/CTF-15中,自旋極化電子云分布消失,這兩種體系中沒有Ti1-N3基團。
此外,DOS圖表明,總自旋磁矩(μeff)的產生源于Ti1-N3單元誘導的自旋極化電子的再分配。Ti1-N3/CTF-10中的N 2p軌道逐漸變窄并與Ti 3d軌道部分重疊,增強了Ti與CTF骨架的相互作用和穩定性。Ti1-N3/CTF-10和TiO2/CTF-15的d-帶中心εd分別為-0.78 eV和-4.49 eV,Ti1-N3基團的存在使εd達到費米能級,增強了Ti的吸附親和性。
此外,作者分析了自旋極化CTFs對污染物的吸附行為。BP-2吸附主要位于CTFS的苯環結構上,π-π EDA相互作用提供了穩定的吸附力。Ti1-N3誘導的自旋極化增強了原子分散的Ti的電負性,從而在污染物和材料之間產生了誘導的氫鍵相互作用。
總之,CTFs中的Ti1-N3位點穩定了污染物分子,而氫鍵誘導的π-π EDA與偶極力之間的“推拉”相互作用進一步增強了污染物在材料界面處的結構畸變。
Unveiling Spin State-Dependent Micropollutant Removal using Single-Atom Covalent Triazine Framework.?Adv. Funct. Mater.,?2023, DOI: 10.1002/adfm.202210905.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