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催化CO2還原反應是合成高附加值燃料或化學品、實現碳中和的一種有前景的方法。一般來說,一氧化碳(CO)、甲烷(CH4)和甲酸(HCOOH)等C1燃料是CO2還原的常見產物。相比之下,C2產品如乙炔(C2H2)、乙烯(C2H4)、乙烷(C2H6)、乙醇(CH3CH2OH)和乙酸(CH3COOH)更有價值,因為它們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廣泛的應用。然而,目前關于非銅催化劑生成C2產物的報道很少,而且這些催化劑的選擇性很低。
基于此,同濟大學陳作鋒課題組將中空六角形微管結構的In2O3部分磷化形成富界面In2O3/InP(r-In2O3/InP),用于選擇性光催化CO2還原成CH3COOH。
在可見光照射和無需任何犧牲劑的條件下,r-In2O3/InP上CO2光還原為CH3COOH的產率為96.7 μmol g?1,以及選擇性>96%,并且能夠將水氧化為O2。
此外,光催化CO2還原反應連續進行5個循環(持續50小時),該材料的催化活性保持在原來的91.7%,形態和晶體結構基本沒有變化,表明r-In2O3/InP具有較高的催化穩定性。在13CO2標記的GC-MS實驗中,m/z=61的信號對應于13CH313COO?,表明CH3COOH確實是由光催化CO2還原產生的。
光譜表征結果顯示,引入P形成InP可以調節In2O3周圍的配位環境,形成O?In?P非對稱界面;這種r-In2O3/InP異質結構具有界面兼容性,可以通過界面傳導調控電子密度。
X射線吸收近邊結構(XANES)光譜和密度泛函理論(DFT)的計算結果表明,由于O?In?P對稱界面上電子結構的不同,In 3d的電子軌道密度和電荷極化均有所增強,并且In界面的豐富活性位點和極化作用有效地抑制了C?C耦合過程中的偶極-偶極斥力,極大地促進了多質子電子轉移以實現將CO2還原成C2產物。這項工作報道了催化劑界面對銦基光催化劑選擇性CO2光還原為CH3COOH的促進作用,為制備界面極化位點以促進CO2還原為C2產品提供了范例。
Selective CO2?Photoreduction to Acetate at Asymmetric Ternary Bridging Sites. ACS Nano , 2023. DOI: 10.1021/acsnano.2c1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