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機合成領域,鈀催化反應因其高效性和多樣性備受關注。傳統鈀催化體系(如Pd(0)/Pd(II)循環)常用于構建吡咯烷或哌啶類氮雜環化合物,但其應用存在顯著局限性:一方面,烷基鈀(II)物種難以發生Csp3-X鍵的還原消除,導致第二雜原子的引入受限;另一方面,反應路徑高度依賴底物的N-保護基團,例如N-酰基化底物傾向于生成五元環(吡咯烷),而N-磺酰基底物則易形成六元環(哌啶)。近年來,鈀(II)/鈀(IV)催化循環因其高活性鈀(IV)中間體的獨特性質(如易發生還原消除和強親核逃離性)成為研究熱點,(圖1a)但如何通過精準調控反應路徑實現復雜結構的構建仍是挑戰。此外,天然產物中廣泛存在的橋環氮雜化合物(如2-氮雜雙環[3.2.1]辛烷骨架)因合成難度高,(圖1c)亟需開發高效普適的合成方法。
圖片來源:JACS
本研究開發了一種鈀(II)催化的多米諾反應策略,通過應變釋放驅動的雙遷移重排(Dyotropic Rearrangement),將易得的N-保護2-(2-酰胺乙基)-1-亞甲基環丁烷衍生物轉化為1-氟-2-氮雜雙環[3.2.1]辛烷類化合物。(圖1b)為實現這一目標,團隊設計了一種新型催化體系:以Pd(hfacac)2(5 mol%)為催化劑、Selectfluor為氧化劑,在乙腈溶劑中于60℃下反應10分鐘。該過程通過“5-外型酰胺鈀化→鈀(II)氧化→化學選擇性雙遷移重排→C-F鍵還原消除”的多步串聯反應,同時構建C-N、C-F和C-C三鍵。研究通過系統優化反應條件(如鈀源、溶劑、溫度),證實該策略對多種官能團(硅醚、酯基、氰基等)具有良好耐受性,且不受N-保護基性質(磺酰基、酰基、氨基甲酸酯等)影響。結合X射線晶體學與同位素標記實驗,團隊進一步揭示了鈀(IV)中間體的構象偏好與雙遷移的化學選擇性機制,為反應的高效性與普適性提供了理論支持。
?
圖片來源:JACS
該研究突破了傳統鈀催化反應的局限性,首次實現了基于應變釋放雙遷移重排的環擴展策略,為復雜橋環骨架的構建開辟了新路徑。其核心價值體現在三方面:第一,該方法可高效合成天然產物中廣泛存在的2-氮雜雙環[3.2.1]辛烷類化合物(如天然生物堿Paxdaphnine A),為藥物研發提供了關鍵中間體;*第,通過路易斯酸促進的橋頭亞胺離子中間體,可靈活引入烯丙基、炔基、鹵素等多種官能團,極大拓展了產物的結構多樣性;第三,反應條件溫和、操作簡便(10分鐘完成轉化),且克級規模實驗仍保持高收率,具備工業化應用潛力。此外,研究揭示的鈀(IV)中間體動態行為與遷移選擇性規律,為后續設計新型催化體系(如不對稱合成)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有望推動有機合成化學向更高精度與復雜度的方向發展。
標題:Pd-Catalyzed Strain-Releasing Dyotropic Rearrangement: Ring-Expanding Amidofluorination of Methylenecyclobutanes
作者:Baochao Yang, Guoqiang Yang, Qian Wang, and Jieping Zhu*
鏈接:https://doi.org/10.1021/jacs.5c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