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二聚(前)蒽醌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存在于細菌、真菌、昆蟲和植物中。它們通過細胞色素P450酶、過氧化物酶或漆酶催化氧化酚偶聯(OPC)進行生物合成。雖然OPC在霉菌(子囊菌科)中的生物催化作用是眾所周知的,但蘑菇類真菌(擔子菌科)的相應酶催化機制尚不清楚。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最近,University of Freiburg的Michael Müller課題組報告了蘑菇Cortinarius odorifer的阻轉異構體phlegmacin A1和B1的生物合成機制,并將這些不對稱的7,10′-同源偶聯的二氫蒽酮的生物合成途徑在霉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中異源重組。O-甲基轉移酶CoOMT1將親代單體atrochrysone甲基化為6-O-甲基醚環己烯酮,然后在注釋為“非特異性過氧化物酶”(UPO)的酶CoUPO1催化下,與phlegmacin進行區域選擇性同源偶聯。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這項研究結果揭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UPO反應,從而使得氧化苯酚偶聯的生物催化組合得到了擴展。同時,擔子菌科來源的過氧化物酶選擇性地偶聯芳基是一種獨立于任何其他生物群體的轉化,表明了OPC在自然過程中的核心作用。
?
圖片來源:Angew. Chem. Int. Ed.
原文標題:Regioselective Oxidative Phenol Coupling by a Mushroom Unspecific Peroxygenase
原文作者:Lukas Platz, Nikolai A. L?hr, Max P. Girkens, Frederic Eisen, Konstantin Braun, Nico Fessner, Christian B?r, Wolfgang Hüttel,?Dirk Hoffmeister, and Michael Müller*
Angew. Chem. Int. Ed. 2024, e202407425